“以前我們休閑就是打麻將、拉家常,現在可以在廣場的綠蔭下走走路、看看書、下下棋、聊聊天,享受綠色氧吧帶來的健康福利!”今年“七一”前夕,位于無錫錢橋街道蘇廟社區緯三路 “三角地帶”模樣大變,曾經的“閑置荒地”變身社區黨建文化廣場,引來不少居民點贊。
變身前的“三角地帶”曾是違章占道、荒草叢生、圈地種菜等“臟亂差”的代表。經過整治,拆違增綠,這里的環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成了一處“高顏值”休閑廣場。此外,在廣場規劃設計上,還以黨建文化為主線,利用景觀、文化墻、標牌等方式,把黨建文化知識、黨史小故事等先進思想文化圖文并茂展現出來,構成了集紅色教育、休閑健身、陶冶情操于一體的黨建文化廣場,而這只是蘇廟社區以黨建為引領、凝聚基層合力,努力建設高品質社區生活中的一個縮影。
社區作為城市的細胞,是城市治理的基本單位,也是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的關鍵環節。如何提高基層社區治理工作能力?蘇廟社區黨總支書記杜仲偉,結合自己十幾年的社區工作經驗,總結出了一套心得:“百姓事,無大小,再小也是我們的事。工作中要緊扣‘圍繞發展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的理念,要讓社區有溫度,社區要成為居民學習與教育的‘加油站’,聽取群眾實際困難和問題的‘氣象站’以及切實解決群眾問題的‘服務站’。”
以問題為導向,精準發力,提升服務質量,是蘇廟社區提高社區治理能力的重要內容。多年來,社區始終堅持零距離親民走訪,做到 “全參與”深入一線,“全覆蓋”走樓入戶,摸實情、解民盼。近年來,社區安置房小區交通問題一直是居民們的煩心事,電動車停車難、充電難,機動車行駛水泄不通,現實版“搶車位”頻頻發生。面對這樣的情況,2017年蘇廟社區積極啟動小區交通改造工程,在安置房小區樓棟內設置電動車充電樁,方便電動車居民充電。同時,整體規劃,統籌推進,在小區內新增100多個畫線停車位,改造景觀3000平方米,并對“死綠化”進行補種、升級換代,小區面貌煥然一新。“緩解老舊小區停車難工作,改造充電樁、增加停車位,僅是其中一項重要內容,更重要的是提升小區整體品質,讓有車、無車居民都能感受到改造帶來的益處。”杜仲偉說。在走訪自然村巷期間,社區居民反映村巷上沒有路燈,夜間行走非常不便,特別是給老人和小孩帶來了安全隱患。社區了解情況后立即組織相關單位現場勘察、設計,及時在各道路口進行路燈改造,一盞盞點亮的路燈照亮了村巷的路,更溫暖了居民的心。“把老百姓的每一件小事都當回事,把老百姓關心的每一處問題都真正解決到位,是我們基層工作者的責任。”杜仲偉說。
以黨組織為紐帶,整合資源,激發主觀能動性,是蘇廟社區增強居民歸屬感的重要抓手。每天一到下午四點半,蘇廟社區青少年活動中心便熱鬧起來,少則十余個、多則幾十個剛剛放學的學生,在這里或學習,或參加各種主題活動……這就是蘇廟社區的黨建服務品牌項目——“陽光驛站·四點半課堂”。由社區陽光義工和黨員志愿者積極參與服務的“四點半課堂”,在蘇廟社區支持與鼓勵下,利用社區自有資源,為社區困難家庭、流動家庭青少年和外來務工子女免費提供作業輔導、興趣班輔導、晚托等服務。有了“四點半課堂”,孩子們放學后既能安全度過管理真空期,又能學到知識,大大解決了社區居民的后顧之憂。除了四點半課堂,“親民走訪”“幫困互助”“陽光為老”“愛心理發”“便民家政”……一個又一個便民利民的黨建服務項目,成為老百姓心中所想所盼的實事工程。
“基層社區工作很繁雜,可以說是‘上頭千條線,下頭一根針’。要做好社區工作,就要活用‘黨建+’的手段,要發揮黨員在群眾中的橋梁作用,了解群眾的真實想法。要擔起黨員責任,提高執政本領,充分發揮黨組織價值。” 杜仲偉表示,蘇廟社區將進一步加強黨建工作,更好地為社區提供服務,做優服務,“其實,老百姓的心愿特別簡單,能夠讓他們安居樂業,百姓就會感到特別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