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陽光集團勞模創新工作室、顧健勞模創新工作室、陳浩勞模創新工作室……5年來,由無錫市總工會命名的157家勞模創新工作室成了解決生產技術難題的“攻關站”、推動企業技術創新的“孵化器”、培養高技能人才的“練兵場”。據統計,5年來,全市各級勞模創新工作室累計取得科技創新成果1325項,產生經濟效益28.3億元,“創新之火”得以燎原。
顧健,一汽解放發動機事業部精修鉗工、省勞動模范,他通過手工研磨電主軸軸承隔圈可使精度達到2微米,就是這雙手,能夠感知連數控設備也難以達到的精度。“一個人的力量總是有限的,如何發揮大家的作用,是工作室領頭人需要考慮的。”顧健介紹,他的團隊集結了機械維修、電氣維修和裝備技術保障三大中心技術精英,在他帶領下,團隊成功攻克了進口設備自主維修難題,每年為企業省下成本近600萬元。

陳浩勞模創新工作室獲得的專利證書。(資料圖)
作為一名當了17年的老班長,供電公司計量室檢測檢驗一班班長陳浩帶領的團隊創新提出“綠十字安全日歷”法,使得電表返修率從15%降至1%,實現檢定工作零故障、零缺陷、零返工。“我們班組維護的就是電表的‘北京時間’,如果我們的標準器失偏,意味著同一批次的電表要全部召回。”陳浩說,通過自創的“能力評價”“價值流圖”工作法打破了“資歷越老績效越高”的常規,如今,大部分成員都成為了一專多能的電表專家。
一個個勞模創新工作室為企業單位發展提供了攻堅克難的動力源。全國勞模陸龍勝、全國機械工業勞模吳文莉領銜的勞模創新工作室成功攻克航天新一代氦氣螺桿壓縮機和噴油螺桿主機技術難題;全國先進工作者陳靜瑜勞模創新工作室專注肺移植醫學研究,成功實施亞洲首例非體外循環下序貫式雙肺移植……發明創造、技術革新在勞模創新工作室得以涌流。
“每年全省都要舉辦一次十大職工創新成果和操作法,無錫職工獲獎項目這幾年一直排在前三位。”無錫市總工會勞動和經濟工作部負責人表示,5年來,各級勞模創新工作室累計培訓青年職工萬余人次,為無錫市先進制造業、信息通信業、現代服務業、教育衛生提供了創新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