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贏藍天保衛戰,無錫再掛作戰圖。24日,《無錫市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新“錫十條”)正式對外發布。對照5年前《無錫市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細則》(“錫十條”),新“錫十條”不再緊盯PM2.5這一項污染,而是將影響環境空氣質量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等一并納入減量范疇,明確到2020年,這三項污染物排放總量比2015年下降22%以上,PM2.5濃度力爭降至40微克/立方米。

“在‘錫十條’的指引下,大氣污染防治初戰告捷。”市環保部門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通過優化產業結構、控制煤炭消費總量、強化工業污染治理、發展綠色交通、控制城鄉面源污染、提升監控預警能力等六大重點工程,截至去年底,全市PM2.5濃度為45微克/立方米,超額完成較2013年(基準年)下降20%的任務。“不過,改善成果比較脆弱,環境空氣質量仍易受不利氣象條件影響。”該負責人坦言,上月末持續近一周的霧霾天氣就是例證。
持續改善空氣質量,減排是硬道理。新“錫十條”從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運輸結構和用地結構入手,協同控制PM2.5、臭氧以及揚塵等各類污染物。針對PM2.5,新“錫十條”對已實施項目“再加碼”,以前只針對電力行業的超低排放改造將覆蓋到非電行業,其中,全市鋼鐵行業明年底就要完成超低排放改造。針對日漸“抬頭”的臭氧污染,新“錫十條”從源頭入手,減少VOCs排放量,全市將禁止建設生產和使用高VOCs含量的溶劑型涂料、油墨、膠粘劑等項目,VOCs 自動監測站點建設、源清單解析等將更科學地指導減排。針對揚塵,無錫將實施降塵考核,各地不得高于5噸/月·平方公里。
隨著車輛保有量的增長,移動源污染的減排被提上日程。據介紹,我市正在加快建設機動車遙感監測系統,力爭年底前完成3個固定式和1個移動式的遙感監測點建設,便于今后捕捉排放超標的車輛。同時,車船結構升級也有“大動作”,新“錫十條”規定,我市將在三年內推廣新能源汽車25500輛以上標準車,到明年底基本實現新能源或清潔能源電動公交全覆蓋。
大氣環境的流動性,讓區域聯防聯控成為新“錫十條”關注的重點。根據省統一部署,重污染天氣應對已落實“省級預警、市縣響應”要求,今后將根據省統一發布的預警信息,按級別啟動應急響應措施,同時建立大氣環境質量異常情況預警管控機制,進一步提升精準治氣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