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炫富的方式有很多,
但在古代吃貨眼中,
最有靈魂的方式就一種:
因此古往今來,
嗜甜總被視為一種“富貴病”,
而在中國,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嗜甜黨,
毫無疑問是無錫人!
無錫,是甜食愛好者心中的圣地,
是中國人心中的小甜甜。
無錫的美食給人最大的印象就是甜。
但也有不少外地人表示,
無錫的甜,實在太過“沉重”。
喝粥要放糖、吃白粽要蘸糖、
醬排骨里都是糖、小籠包里也有糖……
據(jù)說在無錫,流傳著一個,
能迅速分辨外地人和本地人的方法,
那就是吃拌面。
外地人吃拌面不會加糖,
但無錫人一般都要加糖,
外地人常常因此感慨,
這不是一般的甜,
簡直已經(jīng)甜到齁,甜到憂傷。
但無錫人卻覺得這都還不夠甜,
應(yīng)該再加點糖!
因此你在無錫品嘗到的各種名菜,
基本都帶著甜,
而且是獨屬于無錫人的甜。
比如醬排骨,是無錫的名菜,
曾上過《舌尖上的中國》,其特點之一,
就是食糖幾乎占到排骨重量的十分之一,
幾乎每一口都是滿滿的甜味了。
再比如無錫人的小籠包,
無錫人管它叫小籠饅頭,
也是外地幾乎吃不到的。
因為無錫小籠包不僅個大餡足,
更重要的是非常甜,
吃起來仿佛小籠包汁水里都是糖的感覺。
就連吃喝河鮮,
無錫人也離不開糖,
比如無錫名菜脆鱔,
每斤鱔肉往往要配上二兩白砂糖。
總之一句話,在無錫轉(zhuǎn)一圈,
你會感覺當?shù)厝说难芾铮?/span>
流的似乎不是血液,而是糖水!
那么,為啥無錫人這么愛吃糖呢?
在古代,糖是奢侈品,
往往只有富貴人家才能吃得起,
而江南地區(qū)古時候就是富庶之地,
自然有更多的人能吃得起糖。
而在古代早期,
南北飲食習慣其實是南咸北甜,
后來宋室南遷,
就將北方人的嗜甜習慣帶給了南方人。
其實真論起吃甜,
其實無錫人不一定比得過蘇州人和上海人,
但為什么無錫人會給人一種,
天下第一嗜甜的感覺呢?
歸根到底,
是因為無錫人對甜的運用實在太出色。
糖對于料理來說其實非常重要,
它能夠在烹飪過程中發(fā)揮多種關(guān)鍵作用:
太咸、太辣、太酸、太苦、太丑的菜,
加點糖可以不僅調(diào)味,
還能讓菜色變得更加誘人。
而在無錫人看來,
糖是用來提味的,
吃飯不加點糖是不香的。
提味,才是無錫人飲食的最終目的。
錫幫菜一般會在咸的基礎(chǔ)上再加糖來提味,
用這種落差來突出菜品鮮美,
因此準確地說:
這也就合理解釋了,
為什么無錫菜看上去加了一勺又一勺的糖,
做出來的味道卻非常美味,
絲毫沒有那種一味加糖導致的甜膩感。
因為無錫人心中有個譜,
糖是用來吊鮮的,
冬天的青菜有些苦味,
用些糖能去苦提鮮;
小籠包的糖也要有分寸,
不能掩蓋肉的鮮香味。
雖然在無錫人眼中,
糖是日常飲食中不可或缺的,
但他們對糖的喜愛看似無度,
實則很有分寸。
所以別以為無錫人不吃咸味美食,
其實他們喜歡的咸味菜多著呢。
比如說豆腐花,
不少無錫人往往愛咸味的,
又嫩又熱的豆腐花,
加上熟醬油、蔥花、紫菜、麻油等,
是無錫老少皆最愛的美食之一。
同樣的,肉餡的咸湯團和早餐鋪的咸豆?jié){,
也是當?shù)厝说男念^好,特別是咸豆?jié){,
現(xiàn)磨豆?jié){里依次放入油條片、榨菜末、
蝦皮、蔥花、紫菜等,
是無錫人最愛的早餐搭配之一。
到了如今,無錫人的口味,
其實也發(fā)生了一些變化,
年輕一代也不如老一代那么嗜甜了,
但有件事是不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