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曾經臟亂差的擁堵蘇嘉路,卻是連接江海西路與盛岸路的樞紐道,長期影響周邊居民的生活出行。近日記者實地探訪,發現道路干凈整潔,堵車現象緩解,周邊商戶規范經營。蘇嘉路的“重生”可以看作是惠山以“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管理塑造城鄉融合新氣質的“盆景”。以“繡花”為喻,強調的是一種城市管理的“微操技術”。如今,一根根極具韌勁的“繡花針”飛出,一幅錦繡畫卷正在惠山大地徐徐呈現。
治大國,若烹小鮮。治城,道理亦如此。不需諱言,多年以前“細膩”這個詞并不屬于惠山,打上烙印的是“粗放”,但域內區域三分之二為農村的惠山同樣具備江南水鄉的氣質。走進洛社張鎮橋村的馬塔浜,儼然步入一座深氧公園。73歲的志愿者費明建正撐著船在橫貫全村的青龍橋河上清理垃圾,“以前這條河是典型的黑臭河,一到夏天大家只好緊閉門窗,周圍還有不少違建,村莊面貌陳舊蕭條。”經過生態修復與村莊改造,如今的青龍橋河已變成一條水清岸綠、魚翔淺底的三類水景觀河,整個村莊脫胎換骨,農房錯落有致,綠樹環繞成蔭,成為村民們交口稱贊的水美家園。記者了解到,惠山去年啟動了村莊環境綜合整治行動,重點推進道路硬化、村莊綠化美化以及生活垃圾、生活污水、亂搭亂建與河道治理等整治工作,惠山美麗示范村建成率為居全市首位。
理想的城市管理,應該做到在精細中催生更多細分服務,能在“人腦”之外,找到智能化管理的“外腦”。 惠山也在探索用“智慧”科技把管理觸角延伸到“神經末端”,做到提前預估、實時掌控、及時處置,讓城市管理更高效。2個月前,一場關于城市文明智能治理的風暴席卷當地,借鑒“昆山經驗”,惠山在全市率先投用視頻智能分析系統,抓拍各類違反市容秩序的違法行為,實時推送至指揮中心,繼而下派到各個處置部門,并將處理結果及時反饋到數據中樞,已成功處置400多條違法行為。原先“山頭林立”的廣告牌匾、凌空飛舞的桿線“蜘蛛網”,經過持續整治,大部分消失遁形;精準施治后,以前到處裸露的工地如今全部覆蓋,抑塵設施規范部置,揚塵漫天的現象已很少發現;立體化、全覆蓋的保潔精細作業標準已全面普及,潔凈街面比比皆是……相較公共環境,市民素質往往最易反復。區文明辦負責人介紹,結合全域文明實踐,惠山鼓勵發掘身邊道德模范與優秀志愿者,以長效城市管理志愿活動為載體,潛移默化涵育市民文明素養。